首页

国产sm在线播放

时间:2025-05-29 05:44:39 作者:民营经济谱新篇|实干笃行 心怀家国——民营经济主动扛起社会责任 浏览量:24492

 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:郑志刚:建议在香港设立“中华文化IP交易所”

  中新社记者 曾平

 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,港区全国政协委员、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在提案中建议,在香港设立“中华文化IP(Intellectual Property,即知识产权)交易所”。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,香港具有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优势,香港的文化艺术生态早已形成,但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,仍是重要课题。

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,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郑志刚在人民大会堂外。 (受访者供图)

  “香港曾被称为‘文化沙漠’,这是一种误解。”郑志刚说,香港文化底蕴深厚,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已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,随后数十年更是香港影视产业的黄金时期,“歌、影、视”繁盛发展。金庸作品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,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文化带到好莱坞。

  “回归后,香港在文化艺术领域更上一层楼,取得不少可观进展。”郑志刚表示,西九文化区的落成,为香港文化艺术发展构建了新的发展高地。这座城市庞大的国际网络、多重的文化色彩、高水平的专业服务,令其成为中外企业交流互鉴的理想地方,这些都是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优势。

  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的郑志刚从小爱好艺术,他认为,艺术并非高高在上,离生活很远。每个人对创意、文化和艺术都有本能的好奇心和追求,文化艺术是通行全球的语言、软实力的来源,也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郑志刚表示,中华文明承载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。“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明之美”的初心促使他尽心竭力推动文艺发展。作为香港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,他基于文化艺术“生态圈”的重要性而提出设立“中华文化IP交易所”的建议。

  “金庸的文学著作便是当代中华文化重要IP。”郑志刚举例表示,金庸武侠小说既道尽恩怨情仇,也融合儒家、道家思想,及历史、宗教等众多中华文化元素。无论是角色、描述场景的真实地点,还是佳酿菜肴,均可变为不同类别的产品,遍及影视、游戏、美食、旅游等领域,可见此IP具备产业化和全球化的文化商业潜力。

  即将在港举行的纪念金庸百年诞辰之雕塑展正是发挥上述潜力,连接文化IP和盛事经济之举。郑志刚表示,一场金庸IP盛事,除吸引旅客,也为不同行业提供商机。此展览日后更有机会“出海”,走向国际舞台。香港中西文化交汇已久,不少文化IP如金庸小说般源远流长,推动文化IP成为盛事关键是要与时代同步,推陈出新。

  要进一步助推盛事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动力,单纯举办大型活动的“盛事经济1.0”模式并不足够,郑志刚认为,未来需要发展“盛事经济2.0”,在港构建联通中外的“中华文化IP生态圈”,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,孵化更多文化IP。

  在郑志刚看来,香港推动盛事经济的关键是,紧握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定位,将外国的盛事“引进来”,把香港特色文化IP“输出去”。同时必须各界合作,衍生不同旅游产品,让旅客有更多深度体验。

  谈及履职,郑志刚表示,“务实建议不是刻舟求剑、闭门造车就能得到。”他自我期许,提出的建议既能胸怀国之大者,也能紧扣香港实际。(完)

【编辑:钱姣姣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广西三江:瑶乡民众载歌载舞庆乡庆

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郭翔介绍,西藏具有丰富的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低温、低氧、低硫、低湿的独特自然禀赋,具备发展数据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为此,本次推介会从特殊的政策支撑“联动”、独具的地域特征“聚势”、赶超的比较优势“赋能”、良好的发展环境“助力”等四个方面全面推介了西藏数据产业,力争推动西藏数据产业强链、补链、延链,把资源、区位、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
内蒙古成立未来人工智能研究院

香港50余家建造企业组团赴粤招才 提供600多个岗位

澳门青年 谈雅莉:奋斗的青春最美丽,作为首位在广东省执业的澳门医生,我要和广大青年一起,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共同汇入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。

尽职免责适用对象扩大、续贷范围扩展……中小微企业融资更顺畅

本届半程马拉松赛事规模盛大,共有12000人获得参赛资格。分别来自中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日本、肯尼亚、新西兰、巴拿马、新加坡、美国、泰国、委内瑞拉等15个国家和地区。其中,参赛选手年龄最大70岁,最小16岁。此次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,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交流平台。其中,北京医师跑团、北京城市副中心跑团、副中心警察跑团、双奥跑团、北京马拉松协会、清华四九城跑团、北京大学博雅田径中长跑队、联想跑步协会、北京二环特训队、CNKI知网跑团、北科大跑团、何亚君助盲团等30余家跑团的参与,不仅提升了赛事的竞技水平,更为赛道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公益色彩。

“孤岛”粤北江湾镇道路、电力等已基本恢复

截至2024年3月末,该行已为福建省内台胞、台企提供融资余额51亿元,累计吸收台资银行本外币同业存款合计111.8亿元,累计融出境内外台资银行资金474亿元。(完)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